第373章 父爱如山崩(1/2)
士别一日,李靖整个人就像个漏水的羊尿泡一样,瘪了下去。
从他肚子“缩水”的幅度来看,昨天的激战显然消耗了他不少脑细胞。
看着上司吃瘪的样子,侯君集故意惊诧地问:
“李卫公,您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晋阳那边难道已经投降了?”
李道宗缩着手,难绷着脸一声不吭。
李靖完全没有了前日的风采,灰头土脸地闷声道:
“老夫,败了。”
老帅还是很坦诚的,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老侯和老李互视一眼,心里既沉重又轻松。
大明横扫天下的大计又被拖延了几日,这固然不是好事。
不过连军神都栽了坑,至少证明他俩不是卧龙凤雏。
“朔州向南只有两山夹一谷的一条路,容易被伏击,地形确实不适合行军吧。”李道宗替领导挽尊。
李靖摇摇头,长长叹息:
“伏击自然是题中之意,可是唐军的能耐可远不止这些……”
他的双眼有些出神,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昨日血腥的战场。
论经验,唐军并不比从辽东打到中原、又打到山西的明军强多少。
论作战素养,唐军相比经过系统性训练的明军,还略胜一筹。
论装备和给养,唐军更是被“不差钱”的明军远远地甩在后面。
可是,唐军打起来不要命啊!
枪矢刀剑斧钺破不了明铠的防,他们就用石头砸、用锤头锤,甚至几个人按住一个明军。
他们使尽了一切杀敌的手段,唯独没有想到投降。
客观地说,李靖的指挥能力确实在侯君集、李道宗两人之上,明军在场面上并不被动,伤亡比更是比唐军的数字要好看得多。
单纯地数人头来看,明军甚至还占了点便宜,给对方造成了极为惨重的上网。
但是,从气势上,明军还是输了。
“老夫到底还是低估了对面的抵抗意志和作战能力……
“他们打起来怎么和不要命似的?他们到底在坚持什么?”
李靖喃喃着,语气透着三分不解,七分惋惜。
都是大好的华夏男儿啊……
侯君集哼了一声:
“他们在坚持什么?无非是瓦罐不离井口破,誓与天策上将共进退呗。”
三人一时无言。
这就是李世民的号召力,这就是天策上将的余威。
即使在毫无胜利希望的绝境之中,仍然愿意赴汤蹈火,为他赴死。
这也是为什么,李明陛下的天兵必须用硬实力,彻底地、毫无异议地,将天策上将给扳倒。
否则,那个名为“李世民”的阴影就将永久地笼罩在华夏的大地上。
总会有人会打着李世民的旗号,挑战李明陛下的绝对权威,干预大明的施政。
“陛下对我等期待颇多,我等难道就这么报答他?”
一提到李明陛下,一直桀骜不驯的侯君集难得认真了起来。
在对李靖最初的幸灾乐祸之后,老侯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连作为“保底”的军神李靖都吃了败仗,那这仗该怎么打?
短时间之内如果不能突破唐军对朔州南的封锁,那陛下的统一大计该怎么办?
“如果你担心的是我军进军的时间,那可以放心,我们并不会耽搁陛下南北对进的战略谋划——虽然这也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李靖闷声说道:
“因为陛下北上的步伐,也遭到了一定的阻碍,被拦在了并州。”
对于这个结果,侯君集和李道宗二人并不感到意外。
唐军在远离晋阳大本营的朔州,都这么豁出性命地袭击大明北路军了。
那在更靠近晋阳的并州、面对实力更强盛的南路军,那可不得更拼命地拦截南路军?
“唐王朝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啊。”大唐宗室李道宗感慨一声。
侯君集恨恨地掰着拳头:
“陛下在并州方向受阻,我等岂可在朔州寸步未进?
“我等应当继续前进!看是我们的明铠硬,还是他们的天灵盖硬!”
老侯虽然在性格上有诸多缺陷,但是对李明的忠心和对战斗的积极,那是无可指摘的。
不过,在亲自领教了唐军的作战意志以后,李靖对战局的后续发展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现在唐军已经布置了稳固的防线,已是哀兵必胜。
“我等如果还要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一头撞上巩固的防线,把明军将士的生命白白浪费,恐怕是不智。”
卫国公摇头道。
侯君集登时瞪大了铜铃般的大眼睛:
“你的意思是,陛下正在酣战,而我等却要裹足不前,隔岸观火?”
李靖看了看他,又是摇头:
“非也。仗当然还是要打的,只是我们的目标未必要定在向前突进了多少里——
“而是歼灭了多少敌人。”
放弃南北对进,改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侯君集和李道宗立刻明白了新对策中所蕴含着的战略转变。
诚然,只要明军不断地在北方作战。
即使不能突破唐军的防线,那也能起到不小的牵制作用,迫使唐军分兵支援朔州方向。
从而间接地减轻李明在南方的压力。
而为了抵挡住北路明军南下的压力,在晋阳大本营的唐军必然要不断北上增援,将宝贵的士兵投入到朔州的血肉磨坊之中。
相对的,明军则不必离开朔州大本营太远,不但士兵可以以逸待劳,后勤压力也能大大减轻。
士兵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后方的新兵也能及时补充轮换上来。
从而更有效率地绞肉。
绞唐军的肉。
李靖不愧为位列武庙十哲的军神,一旦碰壁,战术立刻就转变了,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这办法……倒也确实是一个思路。”侯君集姑且认可上司的实力,但又补上一句:
“只是这样一来,晋阳攻城战的重担,就全在陛下一人身上了。”
李靖说道:
“老夫自会向陛下禀告,一切以陛下的圣裁为准。
“我军继续整备休整,并通知后方,及时将完成训练的新兵轮换上来。
“待陛下首肯,我们便即刻南下,杀伤敌军。”
侯君集与李道宗两人一合计,便点头赞成:
“就依李大总管的计策。”
…………
李明立在龙船的船头,眺望着前方。
春日阳光明媚,天清气朗。
在舰队的北方、地平线的尽头,隐约可见一座高大的城楼矗立在汾河边。
那便是晋阳府。
昔日唐高祖就是在此地举兵反隋,所以晋阳便是大唐王朝当之无愧的龙兴之地。
皇储李治当初被封在晋地,最受疼爱的公主李明达被封在晋阳,足见此城对唐王朝的分量之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