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动乱的必然发生(1/2)
方广骑着李培恩府上的快马出城召集士兵后,
李培恩转向坐在左侧的方泽问:
“你家的粮行目前还剩下多少粮食储备?”
方泽默默地计算了一下,回答:“现在正值年关,库存不多。粮行加上家里的,估计能有七百石左右。”
“七百石?”听到这个数字,李培恩的眉心不由得拧紧了。
区区七百石的粮食,对于成千上万的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实际上,李培恩并非手中无粮。
从郑氏家族的仓库中搜出的数千石粮食,此刻静静地堆积在郑家的粮仓内。
这些粮食无疑足以让北门外的流离失所者安然度过严冬。
然而,李培恩已将这批粮食的数量详细地呈报给了崇祯皇帝。
因此,他此刻绝不擅自挪用这些粮食来救济灾民。
并非出于其他原因!
而是因为合法性与道义性的缺失!
身为宫廷宦官,李培恩原则上不应干预地方事务。
他不具备直接赈济灾民的职责或权限。
即使他对常州府知府对灾民的冷漠态度感到不满,他也只能在呈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及此事。
而且仅仅是提及,而非指责。
因为要指责,必须等到此事引发严重后果之后。
比如,大批灾民因饥饿而丧命。
或是灾民因缺乏救济而被迫骚乱!
总之,唯有在这些悲剧发生后,李培恩才有权指责常州知府。
目前,他所能做的就是将此事告知崇祯皇帝,并在奏折中表达对后续事态的预测。
但可以肯定的是,
无论皇帝对他的奏折有何反应,那些忍饥挨饿的灾民恐怕无法等到答复到来的那一刻。
因此,李培恩面临的是一场困局!
他手中握有粮食,却无法动用它们来救援灾民。
而有权且有义务救援的常州知府此刻却借口生病,避不见人。
但北门外的灾民不会坐视局势僵持。
随着饥饿感加剧,他们可能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就在李培恩苦思如何打破僵局之际,
家中的一名仆人领着方泽属下的一名锦衣卫匆忙闯入。
仆人退下后,行过礼的锦衣卫立刻恭敬地报告:
“禀报督主、百户,刚接到消息,城南的常平仓失火了!”
“目前火势猛烈,已有七个仓房受到波及!”
“什么?”李培恩一时未能消化这个消息。
但片刻之后,他像方泽一样,忍不住拍案痛斥:
“真是胆大包天,动作敏捷!”
不用多想,他们前脚才去知府衙门要求沈周开仓放粮,否则就要查账。
后脚常平仓就燃起了熊熊大火,而且是七个仓房同时起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