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三国如烟 > 第三十六章 刘繇归降

第三十六章 刘繇归降(1/1)

目录

这一天中午,军营里插着的旗帜被风刮得呼呼作响。

然而,今天的太阳格外的明媚,可以说今天是个暖和的天气,可是刘繇军却冷若已经进入了隆冬。

士卒们惴惴不安的注视前方,静静等待结果。

刘繇看着下马走了过来的孙策,心中黯然。

有人说和孙策拼了!

现在他就是想拼,孙策会和他拼吗?

孙策只需要退守芜湖港,不出十日军中断粮,8千兵马不攻自破,到时他刘繇连向孙策投降的资格都没有。

有人说逃吧!逃能逃到哪里去?

去投吴郡的严白虎,还是会稽的王朗?他们能容得下他刘繇?

到时还不是夺了他的兵权,把他架空,然后再找机会除去?真要如此,他还不如降了孙策。

刘繇上前3步,将手中的佩剑和印信双手托起,对着孙策跪倒了下来:“败将刘繇,愿意归降将军。”

身后的士卒纷纷将兵器丢到一旁,跪倒在地。

孙策连忙上前扶起刘繇,细细观察起眼前的这个人。三年前朝廷威望还在,孙坚还在,刘繇虽然不是孙坚的部将,不过却是孙坚的下官,那时孙策见过刘繇一面。

现在众人心中的朝廷早没有了,孙坚也不在了,孙策没想到会以这样的形式见到刘繇,刘繇的头发白了许多。

短短3年发生了太多,物是人非,孙策一时感慨万千,他叹了口气扶起刘繇说道:“刘叔,我才学不足,以后平定江东、征讨天下,还请你多帮我。”

刘繇脸色惊疑,分不清孙策是说真心话,还是试探自己,佯装惶恐道:“败军之将,岂敢言勇。只要我家人平安,将军留下一座宅院给我等安居,刘繇就别无所求了。”

孙策真诚的一笑,说道:“刘叔言重了,我是真心想请你帮我,请你不要疑心了。我年轻浅薄,还有很多事要向刘叔学习呢。”

刘繇惊愕不已,没想到孙策真要用自己。他细细考虑,一时也想不透到底是福是祸,连忙摆正心态,谨慎地看着孙策接过话。

“既然主公信得过我,刘繇愿陪末座。只是主公也不必过谦了。主公年纪虽轻,却是用兵如神,兵力尚不足我的一半,却打的我2万5千兵马溃不成军,只好弃械投降。孙侯当年也不过如此了吧。”

孙策轻轻一笑,摇摇头道:“刘叔,你还是没看透你的败因。我听说,你的女儿刘月绮发现了我的奇兵告诉了你,还有你的部将太史慈也曾劝过你退守秣陵城,可是真的?”

刘繇一听,不由尴尬的点点头。

孙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忍不住说道。

“刘叔,我父亲在世时,将手中最精锐的骑兵交给我来统领,我还记得他当时一句话也没说,但我知道他对我的信任。”

“若当时你相信你的女儿,你恐怕怎么也不敢这么急着和我再战,而是固守水寨或者往后撤军吧。那么芜湖一战或许就是另一个局面了。真要如此,哪怕最后军心不振,被我攻下了芜湖港,短时间内我也再无力进攻秣陵了。”

“你生了一个好女儿,你也是她在这世上唯一的父亲。你却没有相信她。这是你的第一个败因。”

想到女儿当时那急切的眼神,刘繇脸色又是一暗,悔不当初。想着现在在秣陵城内的女儿,一时又想见她,一时又害怕见她了,刘繇心中五味杂陈。

孙策又指了指刘繇身后的太史慈,说道:“但太史慈相信了。所以他回秣陵领了5千骑兵来救你。这样的将军,你在最危急的时候也没有重用,是你第二个败因。”

刘繇也看向太史慈,想到太史慈借着护送自己女儿回城,趁机领兵来救,而后又提出了撤军坚守秣陵,结果自己也没有采纳。刘繇长长一叹。

孙策盯着刘繇的眼睛说道:“若是战场上比武较技、陷阵冲锋,不要说这里,我自信就算是全天下也找不出几个人能胜过我孙策。不过要说战略布局,良策奇谋我就差的远了。”

“不瞒你说,率军奇袭了芜湖港的是我的三弟季书,而领兵悄然无息的夺下秣陵城的是我的二弟周瑜。”

“这两人都是人中之龙,我孙策虽然才学不足,不过我信的过我的兄弟,而你既没有相信你的女儿,也没有重用太史慈这样的良将,所以才输给了我。”

“刘叔若是日后愿意辅佐我,我也一定不会让刘叔失望的。”

如果说刚才跪倒在一旁时,是形势所迫。

那么刘繇现在是真正心悦诚服了,他抱拳一躬说道:“是我输了,刘繇愿全力辅佐主公,成就大业。”

孙策明白自己虽然战胜了刘繇,但是他的根基太浅,想要在秣陵迅速站稳脚跟,刘繇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一番推心置腹之下,见刘繇终于真心归附,孙策大喜过望。

“好,有刘叔帮我。收复江东指日可待。”

秣陵城。

孙策招降刘繇后,所有兵马已经进驻城中。

此刻,太守府中孙策坐在正中,麾下诸将分坐两边,这是孙策进入秣陵后的第一次会议,刘繇新降,孙策已经安排他先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所以眼下这些都是孙策军现在的真正核心。

老一辈人,除了程普坐镇庐江外,黄盖、韩当都在座。

中坚则是周瑜、季书、甘宁、周泰,还有新崭露头角的徐盛。

“主公,我军现在形势大为不妥啊。”黄盖开口就是这么一句话,他面色凝重道。

“现在我们有2万多兵马!”

“这看似风光,实则隐患极大。”

“芜湖港3千降卒,秣陵城4千降卒,再加上刘繇的8千降卒,共有1万5千多人。可我军本部兵马经过接连作战,只剩下7千多人。这实在不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