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1/1)
【既然讲完了,唐玄宗李隆基早年的一些经历,那我们把话题再次转入正题——安史之乱。这里我们又得再说另一个故事,也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恨歌》里的故事。】</br></br>天幕再次响起了悠扬舒缓的曲调,古筝与竹笛长箫一同弹奏吹响,其中还有节奏地加入了好像敲击罄石的声音。那样美妙的音乐宛若天音,就连宫廷的乐舞也无法与之比拟。</br></br>与此同时,天幕同时展示了与之相配的舞蹈。</br></br>在乐曲初响的时候,天上的神女以长虹为衣裙,以云霞为霞帔。凤钗翠钿璎珞层层叠叠的金玉饰品装扮得令人移不开眼睛,玉佩与步摇铃铃作响,发出极美的音色。然而此时整装完毕的她们还没有演奏舞曲,只是慵懒安静地伫立于一旁。</br></br>直到乐曲逐渐步入高潮,天幕之上的神女,忽然摆出欲飞的姿态。舞姿轻盈,动作婉转。颇有魏晋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洛神赋》所描写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之姿。此时她们广袖曼舞,罗裙轻摇,更是颇有流风回雪,飘忽如神之态。</br></br>然而,乐曲的声音虽然美妙,却并不清晰。在乐曲之外,所有人都能听见一首诗被吟诵,正是《长恨歌》。</br></br>“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br></br>……</br></br>“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br></br>……</br></br>“君王掩面哭不得,回头血泪相和流。”</br></br>……</br></br>白居易这首诗没有选择在唐代已经成型的律诗和绝句,而是采用了乐府诗的格式,以长篇叙事和抒情并重,向人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爱情。虽然这份美丽的爱情没有存在于历史上,但是却真真实实地存在于白居易的这首诗里。</br></br>乾元二年,白帝城。</br></br>江水之旁,有一位老翁正在踱步,看他的年岁,大概已经年近六十,衣衫没有多么富贵,但是在这样的乱世里却也不算太落魄。</br></br>天幕降临之前,他时而远眺江水之上,时而驻足沉思。就与寻常的老翁,别无二致。但是若是有人能够直视他的眼眸,却仍然能看出来和当年别无二致的骄傲与神采。他曾经也是盛唐的一个标志。</br></br>李白。</br></br>后世之人如果提起他来,会想到什么呢?诗仙?谪仙人?华夏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可是李白他的人生,远远没有他在诗歌里写的这样纵情欢愉。他喜好饮酒,又在他的诗歌里那样的乐观恃才傲物,又何尝不是对现实生活无奈的嘲解呢?</br></br>杜甫曾经以“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来形容他。</br></br>他这一生幸运也不幸,出生在大唐最鼎盛的巅峰,却亲眼目睹了这个帝国的堕落。富裕的家世让他拥有了早年游山玩水的自由,然而上钩之后却彻底断绝了他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可能。他一辈子都在求官!</br></br>初到长安,一身才华的他,几经蹉跎,献赋谋仕,最后却只能当一个为达官显贵写唱词的小小翰林。</br></br>李白此时遥望天幕,任</br></br>凭骄傲如他,此时此刻都忍不住泪湿眼眶,说道:“陛下,贵妃,清平调哈哈哈哈哈哈哈……”</br></br>“这诗真好。云想衣裳花想容,比不得比不得。”那些歌功颂德自娱作乐的文字从来不是他所愿啊,至少人家还能写上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呢。</br></br>看着天幕上的歌舞,听着乐曲诗赋忽然就想到了曾经的岁月。可惜啊那些往昔的繁华就是从过眼云烟,轻易就消散不见了。曾经相识相聚的有缘人,如今也天各一方,散落飘零。</br></br>【这段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扶南就不再赘述,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唐玄宗后期,由于宠妃武惠妃的去世使他非常地难过。当时没有人进言武惠妃和他的儿子寿王王妃也就是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就将她征召入宫。当然当时杨玉环入宫之后,唐玄宗就和杨玉环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可能知道只是后续的结果,在唐玄宗李隆基母亲窦太后的忌日之上,他命令杨玉环出家成为女道士。然后又过了几年,李隆基为儿子寿王重新挑选了一位王妃,然后便顺理成章地,让杨玉环入宫,册立为贵妃。】</br></br>苏扶南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是用很平常的语气,然而却在天地之下激起了惊涛骇浪。</br></br>上巳宴席之上,相聚在一起的原本感慨于唐朝繁盛君臣已经变了脸色。</br></br>纵观历朝历代,其实这样的宫廷秘辛算不得什么,只是如今此事传入民间百姓耳朵里,岂不是有损了天家威严。</br></br>另一个平行时空之下,武则天也看到了此时的天幕,她冷哼一声,想不到这李唐的有些事情还真是“”一脉相承”啊!只是,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治,在政治上都能称得上是一位有能力有手段。即便是因为李治身体不好让她参与朝堂政治,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打击世家考虑。只是最后却没想到大权旁落,江山易主罢了。</br></br>怎么到了她的孙辈,前期还算赫赫有为,后期的执政就差点让社稷断送了呢?</br></br>【自从李隆基在废掉王皇后以后,杨玉环虽然名为贵妃,但是等同于皇后,极尽荣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这首杜牧的绝句里形容的是贵妃生活奢靡,因为喜好食用荔枝。所以为了保证荔枝不会色变味变,唐明皇不惜动用极大的人力物力,让驿站的使者加急运输。】</br></br>【然而或许是因为福祸相依,杨贵妃的悲剧也由此祭奠,更因为堂兄杨国忠乱权而愈演愈烈,安史之乱后,李隆基携杨贵妃以及多位皇子出逃,然而行至马嵬坡的时候,军中忽然哗变,将士们杀死了杨国忠还要求李隆基必须处死杨玉环,否则并不再行军。】</br></br>【于是,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最终没有战胜自己求生的决心,最终听从了将士们的意见,赐给杨玉环三尺白绫,令她自缢于佛堂。关于他的死亡,也有不一样的说法,有人说她自缢而亡,也有人说他是被哗变的乱军斩杀。不管怎样,杨玉环去世,终年38岁。她死了,和大唐盛世一起被埋葬了。】</br></br>天宝十四载,羌村携家逃难而来的中年人听到这里终</br></br>于忍不住哭了起来。</br></br>大唐盛世一起被埋葬的何止是这位风姿绰约的贵妃呀?和大唐盛世被一起埋葬的,明明是万千黎民的尸骨。</br></br>他,杜甫,也曾经年少成名啊。</br></br>和李白的潇洒恣意不同,后世对于杜甫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几经漂泊,贫困潦倒。可是谁知道京兆杜氏乃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是曾经声名赫赫的杜审言,母亲崔氏。更是出身于“五姓七望”</br></br>……</br></br>“??”</br></br>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三十七岁。这是他的夙愿,他渴望能有一个入世的机会,以辅佐君主再现尧舜时期的功绩,使民风淳朴。然而仅仅是入仕这第一步,他就没法迈进去。</br></br>后来的路就更是坎坷了,他向天子献富才终于得到赏识,被授予了一个区区小官,可是不久之后却传来噩耗,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br></br>紧接着兵祸和战乱就来了。</br></br>现在才过了几年啊?转眼间繁华不再。</br></br>他们生于一介破屋之中,即便心中还怀揣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却又不得不低头。</br></br>【上过历史课的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的腐败,这里面或许确实有杨玉环作为一个贵妃耽于享乐,生活奢靡。甚至杨家一家人无论姊妹弟兄都手握大权,肆意受贿敛财。但是最大的原因不还是在李隆基他识人不清,用人不当,导致。当时的唐朝上内部阶级爆发了巨大的矛盾。宦官专权,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操弄权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中央越来越割裂,……桩桩件件都是亡国之兆啊。】</br></br>【尤其是节度使,这并非是唐朝所开创的一种官吏,但是确实它的职权在唐朝达到了巅峰。由于唐朝的疆域在几任君主的励精图治之下,版图部逐渐地扩大。于是为了使这些外族归附而不生叛乱需要了手握军权的节度使来管理地方的安全。但是久而久之,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手上不仅握着兵权,还往往掌握着州府之内财政,人口土地等多项大权,这样其实已经和盘踞一方的诸侯没有什么两样了。】</br></br>【讲这些之前,我们还得在安史之乱里再提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安禄山。】</br></br>安禄山并非是汉人。按照血统来讲,他是杂胡人。只不过父亲早死,后来随突厥族的母亲改嫁,因此冒继父之姓,取名为安禄山。等到他十多岁的时候,不想与继父生活在一起,便逃离了突厥,从此就开始了他接近平步青云的一生吧。</br></br>他先是因为偷羊被幽州节度张守珪抓住,却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但解围,还逐渐在军中立功后被张守珪收为了义子。</br></br>此后的屡次升迁,不断用金银贿赂中央的官员,让其为自己说好话,以至于让唐玄宗李隆基的对安禄山备受宠信,这其中自然就有李林甫。于是安禄山的职位就越发地水涨船高。!